停火后开始清算,印度转而针对中国,新华社、环球时报被封
发布日期:2025-05-22 13:25 点击次数:145
边境硝烟暂歇,印度官方对外高调宣告一场“压倒性胜利”。但就在这场胜利叙事展开的同时,印度国内却采取了令人咋舌的措施:社交媒体上大量讨论损失的账号被封禁,仅仅因为网上言论就有人遭到追查甚至线下暴力。
一边是振臂高呼的“胜利”,一边却是史无前例的信息压制和对异议的打压。这种为了“焊牢”胜利而启动的“蒙眼堵嘴”行动,究竟想要掩盖什么?
一场小仗,两套说辞
冲突本身规模有限,称不上惊天动地,却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印度官方振臂高呼的“压倒性胜利”,精心包装的“朱砂行动”成为官方宣传的注脚,似乎要让全世界相信这是一场干净利落的大捷。
另一边则是外部媒体和报告的密集炮火,详细描述印方在此次空中交手中所付出的代价,直指先进战机被击落,关键防御系统受创,甚至点名了巴方所使用的装备。这种官方“赢麻了”和外界“明明输了”的巨大落差,本身就是一场无形的较量。
官方叙事最大的软肋在于,它几乎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比如击落敌机或摧毁目标的高清影像,或者至少是清晰可辨的残骸。
反观外部传来的信息,虽然不乏各方带立场的解读,但至少与坠机现场的目击和残骸报告相互印证,具备一定物理层面的可信度。这场叙事冲突的起点,便是这个赤裸裸的矛盾:一个空洞的胜利宣言,对抗着实实在在的损失迹象。
不许说不许看
为了焊牢“胜利”这堵墙,印度政府在国内启动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操作,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的“蒙眼堵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疾风骤雨般的清理,数千个仅仅因为讨论印方损失或分享相关外部信息的账号瞬间蒸发。
这还不够,警方力量也被调动起来,从线上走到线下,追查那些“妄议”者的踪迹。仅仅是在网上发帖或点赞相关内容,就可能被拔高到危害国家主权的高度,有人因此面临牢狱之灾。
物理层面的压制更是让人胆寒。仅仅因为说了几句被解读为对“敌对”国家友好的话,有人就在街头遭遇群殴,甚至因此丧命。
更让人心寒的是,事后警方对凶手几乎没有任何有效行动,这种反常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宣告:偏离官方设定的轨道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种高压和噤声下,部分民众情绪焦躁,更容易被引燃。
墙外有仇当场就报
这套信息管控和叙事构建的戏法,不只在自家院子里表演,也被输出到了国际舞台。印度官方一边积极向包括众多驻外使节在内的外交官通报自己的“辉煌战果”,试图借国际之口为自己的胜利背书,争取全球范围内的感知认同。
另一边,对于可能戳破其国内胜利泡沫的外部信息源,则毫不手软地采取了报复性手段。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媒体。中国两大权威官方媒体的X平台账号,突然在印度境内遭遇屏蔽。印方振振有词地宣称它们传播了“虚假”信息、抹黑了印度形象。
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很可能与印方在冲突中遭受的失利有关,特别是考虑到有说法将巴方部分战绩归因于使用了某些来自中国的武器装备。这种迁怒于武器来源国的逻辑,显得既牵强又蛮横,折射出一种“输不起”的心态。
为了那高高在上的神坛
所有这些精心构建的“胜利”幻象和内外压制,其深层驱动力并非仅仅是国家形象或军队荣誉,更直接指向印度执政党在国内的政治生命线和支持率。在印度目前的政治生态下,任何被公众感知到的军事挫败,都可能对执政党的形象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威胁到其未来的选举前景。
更深一层看,考虑到当前执政党人民党与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基础、以及特定群体中对领导人个人近乎“神化”的推崇——甚至流传着领导人是某位神祇化身的说法——军事上的失利,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战术或战略问题。
对于一个在支持者眼中被赋予超凡光环的领导者而言,“失败”本身就是其神话叙事的硬伤,是不可被提及甚至不可想象的。
因此,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冒着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也要通过封锁信息、压制异见、构建虚假叙事等手段,来强行抹杀失败的存在,维护其高高在上的“神坛”形象。牺牲真相和民智,只是为了延续这个精心打造的政治神话。
这出戏能演多久?
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压制与表演的背景下,印度领导人亲赴边境慰问官兵的画面,在经历了实实在在的挫败后出现,与其说是提振士气,不如说是一场充满象征意味的政治秀,试图在残酷的现实和构建的“胜利”间强行搭建一座桥梁。